近年来,随着造车新生力量的崛起,各种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的没落了,有的难以维持,有的还在梦想的路上,有的已经破灭。这些新的造车势力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玩高科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今天,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这些新的汽车制造力量。
为什么新的汽车制造力量热爱新能源
世界上第一辆内燃机汽车诞生至今已有130多年。在过去的130年里,汽车的发动机已经发展到了完美的阶段,为了提高燃油经济性和挤压更多的动力,各种高科技技术可以应用到一个发动机上。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随着地球能源日益短缺,燃油发动机将退出历史舞台,更多节能环保的电动汽车将进入历史舞台。
电动汽车的动力主要由电机、电控和电池组成。这种新的权力形式相当于一个新的起点。内燃机130年的历史几乎可以跳过。面对新的起跑线,大家都是平等的,这给了造车的新动力更低的行业门槛和更多的机会。所以造车的生力军基本都是新能源车,大部分都是纯电动车,尽量少用内燃机。
另一个吸引人的话题是成本。电机的研发成本低于一些高科技燃油发动机,制造成本相对较低。当然电机只是动力的一个方面,电控技术是一个需要长期克服的难题。但显而易见的是,目前的电控技术已经足以支持电动汽车驾驶,显然没有必要在进入市场之前投入大量研发费用在电控技术上。最后是电池技术。现阶段电池技术的成就足以满足电池寿命的需求。当然,它也需要大量的科技创新来实现更长的电池寿命。更好的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现阶段的电池一分钱一分货,但不要被制造汽车的新动力的价格所迷惑。
为什么新的汽车制造力量热爱高科技
刚才我说,不要被做车的新势力的价格忽悠了。动力总成真的是一分钱一分货,但是以整车价格来衡量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除了动力,其余的钱都来自于技术配置。汽车工业早年利润很高。近年来,随着中国价格战的爆发,国内自主品牌和合资车型的价格大幅下降。那为什么有人说国产自主品牌越来越贵了?因为配置高,燃油车看动力总成,除了硬件配置。近年来,对于不变价格标准的技术配置越来越多。总之价格一目了然。
电动车真的不一样。你的价格因性能比而异,没有根据续航里程比的衡量。一些20万以下的纯电动车型,续航里程也能超过300公里。除了动力,其余的价格都来自高科技产品,从刷脸到无感进入,从L2级驾驶辅助到L3级自动驾驶,从毫米波雷达到激光雷达,从人找车,都可以升级到找人。软件科技的这些配置是看不透价格的,造车新动力最大的利润就集中在这里。科技的大量配置是汽车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想进入汽车行业的造车新动力的最大利润。
过度开发导致激烈的竞争
很多人说车和手机更新太快,但我觉得现在车比手机更有竞争力。之前手机从直板按键跃进智能时代,现在无非是一些可以按需购买的配置升级,属于成熟市场。然而,由于新力量的涌入,新能源汽车现在被过度开发。既然配套设施建设在续航里程和安全性上还不完善,新能源汽车基础也不扎实,应该是稳基础阶段。先解决它的根本交通和实用价值,再投资高科技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由于利润巨大,几乎所有造车新生力量都在不断跟进配置升级和软件开发。新能源汽车的过度开发导致技术配置等非实用功能的快速更新和激烈竞争。这样一来,很多新的造车势力在进入行业之前就已经没落了,因为没有配置去竞争这群新的势力。现在还有很多新的造车力量,上市后销量也不理想,因为从续航里程到配置更新太快,你的新车配置可能半年内就“老”了,没有竞争实力就没有收入,所以很快就会成为市场的牺牲品。我希望那些新的汽车制造力量不要再打着高科技的幌子把钱塞进他们的口袋。
中国新的汽车制造大国现在有前途吗
目前,中国未来新造车力量的发展有两个趋势。一个是一些早期进入行业的成熟品牌,如小鹏、威来等车企,积累了一定的量,开始加大投入,从动力和性能上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基本实用属性。其他,如高河、赛利斯、爱知、蓝兔等。,如果他们仍然不切实际和充满科技幻想,就会被转型中的传统汽车公司和已经扎根的新生力量所吞噬。
车德纲认为,无论未来如何,在今天激烈的竞争中,消费者在选择,市场在被淘汰。在所有竞争的背后,市场会逐渐成熟和规范。而那些倒在路上的车企,也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当起点不再仅仅是为了利润,而是为了市场的需求时,我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会有一个未来。最后想问一下如果你有30多万买车,你愿意买合资品牌豪华车还是纯电动新能源车?这种灵魂折磨足以证明目前的实用性和附加技术与现实的价值之间的差异。